首 页
|
在线报名
展会综述
国际市场
主办单位
展会介绍及报价
参展条款
参展流程
展馆介绍
开幕式
新闻报道
图片廊
参展申请表
签证指南
出行及布展建议
欧洲展
巴西展
展会信息
展会综述
国际市场
主办单位
地区代理
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稳
发布时间: 2014/2/28 被阅览数: 148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 2014 年 1 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重新阐释了以下主要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复苏态势仍然很强劲。我们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从 2013 年的 3%上升到 2014 年的 3.7%:其中发达经济体从 2013 年的 1.3%提高到 2014年的 2.2%,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从 2013 年的 4.7%提高到2014 年的5.1%。
其次,这种复苏大部分在预料范围之内。相对于 2013 年 10 月份的预测水平,这次我们把 2014 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向上修正了 0.1 个百分点。经济强劲复苏的根本原因是妨碍经济复苏的各种因素正在被逐渐削弱。财政整顿的阻力正在下降,金融体系的创伤正在慢慢愈合,导致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正在不断的减少。
再次,经济复苏仍然脆弱,而且分化比较严重。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经济复苏要比欧洲更加强劲,欧元核心区的经济复苏要比南欧国家更加强劲。对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而言,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并且经济下行的风险依然存在。
复苏的分化仍然很严重
美国经济复苏的态势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稳固,个人需求也在上升。由于2013 年 12 月份已经达成了财政预算协议,那么导致 2013 年经济动荡的财政悬崖问题造成的影响在 2014 年将会非常有限。与 2013 年 1.9%经济增长率相比,这些因素便成了我们预测 2014 年经济增长率达 2.8%的依据。当前的货币政策仍然非常宽松,因此货币政策的重心日益转向 QE 退出的方向。同时,我们预计 2015 年的政策利率将会上升。
日本 2013 年的经济增长率为 1.7%,我们预计其在 2014 年的增长率将会与此持平。这听起来是个好消息,但是日本的增长主要源自于财政刺激和商品出口等因素。如果要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消费和投资必须能够担起重任。然而,在不减缓经济复苏步伐的同时,日本政府仍然面临着通过财政整顿来确保债务偿还的问题,这将是一项极其困难的挑战。
在英国和欧元区核心国家,促使经济复苏的条件越来越有利。公共债务已经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财政紧缩的力度正在下降。信贷环境也处于有利状态。这些因素使得我们可以预测 2014 年,英国的增长为 2.4%,德国的经济增长为 1.6%,而对于仍然缺乏信心的法国而言,我们预测其增长仅为 0.9%。
在全球经济中,南欧国家仍然是最令人担忧的地方。虽然我们预计这些国家的经济在 2014 年仍会呈现正增长状态,但这种增长是很脆弱的。一方面,出口需求比较强劲;另一方面,国内需求疲软。这些国家正处于经济疲弱、银行体系脆弱、企业缺乏竞争力、财政赤字消减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要想持续增长,必须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转而依靠国内外需求。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尽管与过去相比其增长率仍然很低,但我们预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会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一方面,这些国家将会从快速复苏的发达经济体中受益良多。另一方面,当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退出之时,这些国家将会面临更为紧张的金融环境。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我们认为第一个方面的影响程度会大于第二个方面。从这些国家内部来看,也许最主要的挑战来自于中国,因为中国一方面需要防控金融部门风险的过度放大,另一方面中国仍需要继续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风险展望
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存在两种主要的风险:
首先,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主要的挑战便来自于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尽管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预期已经通过市场上的长期利率和汇率的定价反映出来,但是我们仍然认为政策影响的复杂性有时可能会导致剧烈的资本跨国流动。从去年的表现来看,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宏观基本面比较差的新兴市场国家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因此,我们要想降低这些风险,一是需要加强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之间的沟通交流;二是需要新兴市场国家在发生金融恐慌时,有完备的国内政策进行应对。
其次,虽然我们预测欧元区的通胀水平开始转正,但是仍然处于低位,而且欧元区仍然具有转向通缩的压力。当通货膨胀转成通货紧缩时,数字零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意义。但是通货膨胀率越低,通货紧缩率越高,这正是影响欧元区复苏的主要风险。
通货紧缩意味着较高的实际利率、较高的公共和私人债务、较弱的需求、较低的经济增长,以及进一步通货紧缩的压力。为了避免这种风险,欧央行仍然保持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同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进一步完善。这样看来,正在进行中的资产负债评估和压力测试可能是当前欧元区面临的最重要短期任务。
简言之,经济复苏确实在加强,但是仍然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
京ICP备05010569号-8